读《人与永恒》,对孤独有感而发

我天性不宜交际。在多数场合,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,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。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,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,那都太累了。我独处时最轻松,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,即便乏味,也自己承受,不累及他人,无需感到不安。

  上述这段文字摘自周国平先生的《人与永恒》,其实在我笔记本的扉页上,也有类似的文字:给我一个角落,没有欢声,没有笑语。不用担心我会孤寂,在我的角落里,做着最真实的自我。我感觉这些文字就像是在说我自己:不善于交际,在一大堆人中间,自己更适合作为一个倾听者,而不是侃侃而谈者。正如书中说的那样,有时候,我渴望活动、漫游、交往、恋爱、冒险、成功。如果没有充分尝试生命的种种可能性就离开人世,未免太遗憾了。但是,我知道,我的天性更适合于过沉思的生活。我必须修养我的这颗自足的心灵,惟有带着这颗心灵去活动,我才心安理得并且却有收获。
 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,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。内倾者孤独,一旦获得朋友,往往是真的。健谈者往往耐不住寂寞,因为他需要听众。寡言者也需要听众,但这听众多半是他自己,所以他比较安于独处。有的人只有在沸腾的交往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。有的人却只有在宁静的独处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。我不太喜欢和别人进行一场无所谓的聊天,更不喜欢别人给予类似于“嗯”,“啊”,“呀”漫不经心式的反馈。你可以选择沉默,或者直接说不知道之类的回答。我很讨厌对于所有的问题,都有一个模板式的回答的交流,那样,我宁愿不予交流。甚至停止交流,立即转身而去。老是听别人发表同样的见解和感叹,我会感到乏味。不过我知道,在别人眼里我也许更乏味,他们从我这里甚至连见解和感叹也听不到,我不愿重复,又拿不出新的,于是只把沉默给他们。与人共享沉默未免太古怪,所以,我躲了起来。
  无聊是这个社会的代名词,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快餐以及快餐式的游戏,只为排遣无聊。无聊、寂寞、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。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,它寻求的是消遣。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,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。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,它寻求的是理解。无聊者自厌,寂寞者自怜,孤独者自足。庸人无聊,天才孤独,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。无聊是戏剧性的,孤独是悲剧性的,寂寞是中性的。无聊属于生物性的人,孤独属于社会性的人,孤独属于形而上的人。
 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。在两个人之间,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,然而又是确定的。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。但是,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,那么,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。从此情感退场,理智维持着秩序。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,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,越过这个距离,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。这一点既适用于爱情,也适用于友情。实际上并非心心相印的人,倘若形影不离,难免会互相讨厌。

坚持原创技术分享,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